西府战役结束后,西北野战军的各个纵队在韩城、冯原镇、黄龙山区以及洛川地区进行了长达三个多月的休整调整。这段时间里,士兵们得以补充体力、修整装备,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准备。与此同时华利配资,关中地区的胡宗南也在积极行动,他四处招募新兵,紧锣密鼓地进行兵力补充和战备整顿。
这一次,胡宗南将战事的焦点集中在了黄龙山区。自从岔口战役由第二、第六纵队成功创建并发展起来后,黄龙山区成为西北野战军主力南下的战略重地。西野主力部队集中在那里,像虎卧家门一般,直接威胁着胡宗南在关中的大本营。1948年盛夏,胡宗南心情极佳。
这一年夏天,胡宗南将头发梳理得整齐有型,显得成熟稳重。他满怀喜悦地给庆阳的马继援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自古英雄出少年,我兄足以当之。”对胡宗南来说,自从进攻陕北以来,每一场战役都让他觉得压力巨大,西府战役则是他难得扬眉吐气的一仗。借助与马家军的联手,他几乎将西野四个纵队围堵在陇东,差点一举消灭对手。这让他第一次尝到了胜利的甜头,也激发了他准备再下一城的决心。
展开剩余87%一切准备就绪,胡宗南满怀期待地等待着新的胜利结局。从五月到七月,胡宗南调动了关中地区的大量国军兵力,以三原、蒲城、大荔三地为核心,布防驻守,重点保障关中东北方向的安全。与此同时,他在外围进行了详细部署:
首先,整编203师担任左翼,负责守卫邠县至昭陵一线,并在泾河北岸建立关键桥头阵地。暂编12旅守卫淳化、龙尾山、口镇地区,其中部分兵力机动控制淳化,主力则坚守龙尾山至口镇的防线。整编3师暂编2旅和整编38师第17旅负责守卫同官(铜川)地区。整编36师负责澄城、冯原、壶梯山及黄龙山区的防御,并派遣一个旅坚守壶梯山的重要据点。整编90师负责合阳、王村镇和甘井镇地区的防御。整编38师则守卫合阳、坊镇、黑池和百良镇地区。
其次,整编76师守卫蒲城和白水地区;整编65师驻守泾阳;整编1师守卫西安和咸阳;整编17师作为机动部队,驻扎凤翔和宝鸡地区。
如上所述,胡宗南的兵力部署清晰明了,核心目标是防御关中地区,并在西北两个方向建立稳固的防线。然而,他长达两个月的频繁兵力调动,引起了前线侦察兵和地下党员的高度关注。大量调兵信息被细致地整理成情报,送往毛主席和西野司令部。西野军和毛主席试图从纷繁复杂的调兵信息中洞悉胡宗南的真实意图,这实质上是一场极为复杂且艰难的智力博弈。
7月19日和20日,彭德怀与毛主席频繁电报往来,重点分析胡宗南的动机。7月19日,彭德怀给毛主席发去电报:“胡宗南匪军集结了十二个半旅北犯,企图声援太原的危局。(当时我军正围攻太原,阎锡山紧急向胡宗南求援。)我拟集中一、二、三纵队于石堡镇(即黄龙附近)华利配资,首先消灭十七师(二万四千人),得手后再进攻三十师(一万六千余人)或三十八师(二万五千余人)。六纵则集中在韩城以西,利用二、三纵队构筑的工事抵御三十八师,保持禹门的粮道畅通。四纵主力计划南进秦关镇及其东南,小部队吸引敌军向黄龙、洛川方向移动。”值得注意的是,这份电报主要是彭德怀的推测。
第二天,毛主席回电,对胡宗南可能的动机做了分析:“关于胡军行动,我们获得了两种情报:一种是胡应蒋介石请求,派出两个到三个师支援中原,已集中在潼关。为此昨晚电令你们准备配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作战;另一种情报显示敌军计划分路进攻黄龙区。我们原先对此不甚相信,但若胡宗南真的采取此举,说明他宁愿冒险北犯也不愿出兵中原。不论其行动方向如何,均对我们有利,都可实现歼敌目标。你们先准备歼灭可能北犯的敌军是正确的……无论敌军东进或北进,终将与我军交战。”
当天晚上21时,彭德怀再次给毛主席发电报:“一、胡匪近期命令三十六师和一师沿公路进攻洛川,三十师自白水北进,十七师进攻石堡,三十八师进攻韩城。根据部署来看,胡宗南似乎极力掌握部队,不愿进入晋南,也不想大规模调兵中原,采取巧妙手段应付阎锡山的求援,并且敷衍蒋介石调兵进入河南(难以敷衍时以杂牌部队入豫顶替),对我军则采取相机推进策略。二、我军必须积极准备随时应战,不放过任何有利时机。若敌不前进,我则维持备战状态,精心训练;若敌前进,我立即集中兵力应战。总之,敌军北进或南进对我有利,有利于我军进攻。若敌军在渭北(现有十七个旅)驻守不动,无好战机,我则利用时间整训,待机行动。”
三封电报你来我往,彭德怀显然高估了胡宗南北犯的决心,而毛主席则倾向认为胡宗南调兵是出于防御需要。7月中旬,胡宗南的兵力开始活跃,似乎确实有北上主动进攻的打算。彭德怀敏锐捕捉到这一信号,制定详细作战计划并告知毛主席:
“一、第三纵队两个团钳制敌整编三十八师,第二纵队一个团钳制敌整编十七师(参战部队为整17师第12旅,隶属整90师),部署在韩城、薛峰镇线以南,已构筑纵深野战工事,节节抵抗,确保韩城、禹门渡口运输线畅通,并消耗敌军。二、第四纵队骑兵第6师(约1000人)在宜君南北节节牵制敌整编第一师,一个团(约500人)沿河东岸阻击敌军东援。三、野战军主力约五万人隐蔽集结于石堡镇(黄龙)东南及西南地区,并沿阵地部署一团兵力,待敌军展开阵地进攻时,主力将从敌两翼侧后猛攻。”
从这封电报中可见,战役的核心区正是黄龙山区的石堡地区。彭德怀将合水和宜君地区分别配置较少兵力,意在诱敌深入,而主力隐藏于石堡地区两翼,等待敌军上钩。这一精妙的战场布置,显然出乎胡宗南的意料。
7月下旬,胡宗南召集高级将领,部署以左右两路主攻兵团先行进攻,企图夺取关中北部高地,遏制西野主力的南下空间。7月30日,敌左翼兵团在师长钟松率领下率先发起进攻,成功抵达冯原。侦察部队发现石堡地区有西野军踪迹后,钟松下令停止前进,转为就地驻防。
彭德怀为了吸引钟松北上,8月3日迅速带领主力转移至香川寺、芝川镇一带。东翼敌军两个师推进缓慢,整90师和整38师从合阳出发,我军在甘井镇、百良镇短暂抵抗后撤退至韩合公路以北山区。第二纵队一个团潜伏在三甲村,等待敌整38师的进攻。
三甲村战斗爆发,敌整38师先派一个团和山炮营进攻,因推进艰难,遂派第177旅全旅进攻,并配备美制山炮营、师部野炮营和重迫击炮连。两天激战中,三甲村几乎被炸成废墟,连土地都被掀翻成黑色泥土,但我军阵地坚守未失。敌第55旅协同增援,仍未能攻破。西翼整90师冲破甘井镇后,被我军山头阵地打回。
两个师认为合水以北至少有一个师的兵力驻守。胡宗南判断敌防线坚固,估计此地布置有两个军的兵力,且敌军可能不断集结,准备包围己军的整90师和整38师。事实证明,敌主力正是从石堡地区转移而来,西野主力的突然调动已扰乱了胡宗南的判断,他坚定认为敌主力在合阳地区。
敌东翼进展停滞,胡宗南命令左翼钟松主力驻守冯原镇以东,准备随时救援右翼。8月6日,经过一周激战后,三甲村解放军主动撤退。右翼整90师驻守甘井镇,整38师沿黄河岸推进,占领空城。
西野主力转向西翼,准备包围钟松。左翼钟松整36师抵达冯原镇后,谨慎不敢北进,接到胡宗南情报称敌主力在合阳北部山区,立即就地驻防,准备随时驰援。
8月6日晚,彭德怀下达紧急命令,全军必须立刻行动,从石堡地区南下包围钟松:第四纵队及警备第4旅攻击冯原镇南杨家洼的敌第123旅;第一、二纵队进攻冯原东北壶梯山及魏家桥的敌第28旅;第三纵队进攻驻守东太极的敌第165旅;第六纵队进攻刘家洼敌第142团。所有部队必须在8月7日晚完成集结及准备,8月8日拂晓发动总攻。
8月8日黎明,西野主力从界牌山分三路南下,猛攻敌第28旅驻防的壶梯山阵地。旅长李规向钟松汇报战况时,钟松起初轻视,认为敌军只是少量骚扰,命令死守阵地不许后撤。战斗激烈持续一天,钟松终于确认面对的是西野主力。
8月9日黎明华利配资,西野二纵队持续猛攻壶梯山。为抢占此战略高地,二纵队两度发起冲锋。首轮冲锋后敌军反扑,西野司令员王震亲临
发布于:天津市鼎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